环保产业的盛宴
环境拐点的到来往往伴随着环保投资的高峰期,是环保相关建设、设备和工程施工市场最旺盛的阶段。
国务院2013年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日前已经明确2014年将出台土壤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这两大领域的行动计划。由此看来,未来几年,环保投资将持续增加,环保执行力度将继续加大,环保产业将得到全方位发展。同时环保产业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环保产业如何在这个大机会面前壮大自己又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贡献呢?
环保产业的大机遇
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国家提出在2015年使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提升,环保产业将迎来包括财税政策、资本市场准入政策在内的行业政策利好,吸引更多的资本和投资进入环境保护领域。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环保部去年底完成了对中国环保产业的调查,是继2004年之后做的第四次中国环保产业的调查。调查显示,到2012年,中国的环保产业从业单位是2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了319万。反映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的三个主要指标:环境产品年均增加超过30%,环境服务业年均增加超过28%,资源回收利用年均增长超过14%。综合起来,中国环保产业从2004年到现在,年均增长超过了20%。
中国的环保产业之所以能有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处于逐渐深化的阶段,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同时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行动纲领。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将继续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和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大气环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家采取严格的大气环境管理措施,将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新增量,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从而推动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脱硫、脱硝、除尘构成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产业三大重要板块,其中脱硝产业规模最大,预计市场总规模近800亿元。脱硝市场仍然主要集中在火电行业,未来2~3年仍是高速发展期,预计市场规模近千亿元。除尘方面则是新建、改造并重,电力、钢铁是重点,2014年新标准实施前夕将迎来发展新潮,预计市场规模近600亿元。
在污水处理方面,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将不低于90%,我国污水处理业务市场空间广阔。“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市场重点仍在城市,重心将逐步移向县镇,中部地区相关市场将全部处于成长期。针对管网建设滞后、维护能力差、监测不足的现状,相关投资力度将加大。预计“十二五”期间管网投资2443亿元,占污水和再生利用设施总投资的59%。
同时,国务院提出要推动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也是环境产业转型的里程碑。只有环境服务的范围拓宽,环保产业才有可能成为支柱产业,才会真正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将公共服务的市场让给社会是环保产业向综合服务转型的标志。今后一系列支持政府更宽的公共服务的政策能够落地,包括税收、信贷政策、企业上市更多公共服务公司能够脱颖而出,带动下游的发展,最终带动行业成为支柱。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的环境拐点尚未来临,未来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会更加重视,这意味着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处于高速成长期。而环境拐点的到来往往伴随着环保投资的高峰期,是环保相关建设、设备和工程施工市场最旺盛的阶段。
环境保护制度构建将完成
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政府政策、创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2014年“两会”过后我国在环保立法等方面将有所加强,完成环境保护制度的构建。
从西方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治污经验和历程看,完善的环境立法和严格的环境执法是改善生态环境的终极力量。我国环境立法势在必行。吴晓青表示,《土壤环境保护法》已经列入本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目前已形成初稿。这就意味着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环保等主要领域将做到有法可依。
很多专家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未来要开征“环境税”,用税收杠杠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环境税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5种。由于是针对某一类污染物排放量来征收的,“谁污染,谁付费”,原理上可以通过税率调节刺激污染企业减少排放,降低成本。
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的依据是《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在排污费征管上设计了类似于税收征管的制度,但是由于排污费不具备税收特有的三性,即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使得实际征收过程中举证责任倒置、征收率不足、协商收费等问题凸显。
环境“费改税”可能是环保政策未来的突破口之一。“税种”、“税率”、“用途管制制度”、“分税制度”、“征税力度”等方面的进展将对环保产业产生实际影响。
“九龙治水却无水可吃”一向是中国行政体制的痼疾。目前,我国的环保领域也是“群龙共治”:污染防治职能分散在海洋、渔政、公安、交通等部门;资源保护职能分散在矿产、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综合调控管理职能分散在发改委、财政、国土等部门。正如环保部长周生贤所说,“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不是一个部门管。”
分工合理、职责明晰的管理体制是各项环保监管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但“群龙治水”却导致我国的环境监管职责不清、分工不当,有权有利时一拥而上,出了问题则是高高挂起,避之唯恐不及。
中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若不问责于专司环境监管的环保部门,于法于理都说不过去,但在现行环保体制约束下,将污染问责的板子全部打在环保部身上也有欠公允。
事已至此,很多人将系统改革现有环保体制,构建“环保大部制”,结束“群龙治水”的混乱局面,视为了我们能否“共享一片蓝天”、“共饮一泓清水”的关键环节。
前不久,央视报道称,“环保大部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后来又有相关部门现身“辟谣”,这事儿虽然弄得国人一头雾水,但并没有影响人们对“环保大部制”的关切和诸多猜测。有人预计,环保部将要扩权。也有人猜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出面协调的可能性更大。
改革的过程中肯定要谈判,要交锋,结果如何目前尚不可知,但“实行独立而统一的环境监管”的改革方向已是确定无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时已明确指出:“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环保产业面临诸多挑战
对于未来环保产业市场的发展,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表示,环境产业在今年下半年将迎来公司分化加大、并购加剧态势,主要原因是目前环保产业中的企业面临的融资条件差别很大,尤其是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傅涛认为,新城镇化建设带动下的农村环境服务已经成为热点,不少企业也开始重视农村环境服务。此外,污泥、渗滤液、排水管网、水体修复等衍生市场行业逐渐成为市场热点。
国家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对于环保产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十分重视,也推出了诸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但是同时也坦言,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还需进一步统一和明确,同时完善补贴机制,推动产业更加高效发展。
环保产业很多都是直接向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服务的产业,它的所有风险和交易结构都取决于甲方,取决于甲方的信誉、成熟度、付费意愿、资金充裕程度以及对这个产业的理解,甲方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采购,是否愿意来采购,提供什么样的标准,这是环保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与此同时,国内污染治理市场次第打开,各个细分行业、新兴领域加速成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对技术、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环保企业的专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将面临考验。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环保细分领域众多,门槛高低不一,那些确立平台型发展战略的环保企业,未来可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资产并购或成为这些企业拓展新领域的重要手段。
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另外一个重要挑战还来自于公众的非理性情绪。公众和社会对水价、水质、水污染、选址、垃圾焚烧、地沟油的关注和质疑,正在快速抬高环境服务的标准,而服务价格跟不上服务标准提高的步伐,也是当前环保产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环境保护遭遇经济发展
实际上,尽管在雾霾已经成为最炙手可热话题的当下,也有一些人对“言必及环保”的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甚至有人以“阴谋论”来形容当下的局面——他们认为这是西方“阉割”中国这个工业巨人的工具,引导中国发起去工业化的行动,从而实现其弱化中国工业的目的。
事实上,在西方,这样的声音也一直存在:有很多人相信,气候变化不但是西方为了赢得冷战胜利的一种舆论工具,而且是由金融资本操纵的,目的是实现其在西方去工业化,从而使得金融资本能够顺利的通过控制境外产能,在资本市场交易制造巨大的人为价格差,以实现其获取暴利目的。
且不管这种声音的对错,但这种声音能够存在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事实上是一对矛盾体——经济发展里不卡工业,工业一定会造成污染,发达国家能获得令中国人艳羡的环境,除了与其重视环保相关,还与其不断“去工业化”的做法相关。
所以李克强总理才在今年说,中国的发展有两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那么,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打架时,谁应该让步呢?
关于这个问题,上世纪70年代,我们提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结果环境始终没能协调过经济发展,于是出现了GDP翻几十倍,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情况。2005年,为强化环境保护,国务院将两者的位置交换,提倡“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结果却被一些人理解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还是没有解决好。
不过,今天,形势发生了逆转,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环境优先”原则越来越为人们接受和认可。就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我们要像“向贫困宣战”一样“向污染宣战”。
2013年9月,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六部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全国多个省市再一次吹响了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集结号、冲锋号。
其中,任务最重、压力最大非河北省莫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2017年,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要下降25%。为实现这一减排目标,河北省需要在2017年前减产6000万吨钢铁。有人算了一笔账,河北省仅完成这一项压减任务,就涉及60多万直接间接就业人员的安置问题,每年需支付社保资金200亿元,影响直接间接税收500多亿元。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坦言,“治理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确实需要我们承受伤筋动骨的痛苦。”
公开资料显示,自去年9月份以来,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数量逐月增加,9月926家,10月947家,11月1015家,12月1142家,总数接近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如按行业划分,全省40个行业大类中,停产企业涉及了35个行业,有7行业超过15%,4行业超过20%,停产行业集中在水泥、钢铁、玻璃(1268, -7.00, -0.55%)、电镀、化工等,治理重点地区则包括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廊坊等市。
2014年河北省的任务更重,仅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今年就要淘汰、压减1500万吨粗钢、1000万吨水泥和18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多数指标都较去年实际完成情况“更高、更重、更难”。
并且,污染治理,需要承受伤筋动骨痛苦的不只是政府,更多的是深陷其中的众多中小企业。据本刊记者2月中下旬在河北省实地采访了解,很多中小企业的日子可谓是“水深火热”,其中除了正常治污应付出的代价外,更多的来自治污行动中的措施不当。
“治污行动,我们县里去年9月就开始了,不论污染不污染,所有的企业都停了。如今,半年时间都过去了,还没让开工。就这么干耗着,也不是回事儿啊!”
“四五天前,乡里给了通知,让我们从马路边退后50米,今天又打电话说不用退后50米,改为退后40米,再修道墙隔出个绿化带来。这政策一天三变,到底想让我们怎么做啊?”
“我们砖窑去年按县里要求,花了40多万进行了烟气治理改造,但还没开工又说必须搬走。能不能给句痛快话,到底还让不让干了?”
……
污染治理任务重,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值得称赞,但敢于宣战,更要“善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