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环境大扫除酝酿长效管理
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南京轰轰烈烈的环境整治行动昨天满月。昨天月度讲评会报出了“成绩单”:共清理卫生死角7800多处,清查违建2100多处,添置城市家具3000余件。
城市面貌一天天变好,群众自然喝彩,但这样的“好日子”能否持久?扯动荷花牵动藕,伴随着环境大扫除的深入,南京一手抓突击,一手抓长效,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巩固,城市治理的系统解决方案,正渐露端倪。
“三分建”还要“七分管”
城市建得再好,也需城管来维护,所谓“三分建、七分管”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许多城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城建很舍得投入,因为做出来的工程立竿见影,城管经费却抠门得很,觉得在这方面花钱很不值。事实上,城市管理从设备投入、人头经费到房舍保障,哪一项都要花钱,否则就“捉襟见肘”。比如南京许多小区搭违建,一个原因就是给保洁员居住,他们的工资,哪够到外面租房?
南京研究决定,全面提高管养标准,保证人员、物资、经费下沉基层,拨付到位。今后,公安、交管、城管要全面覆盖区域,工地控扬尘要建立远程监控系统,道路、街巷停车和处罚违停都要做到“一岗双责”……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员配备和经费。为此市政府将足额下拨城管经费,同时要求各城区按比例配比经费。
有了经费保障,社区街道也就没了搭违建出租的理由。副市长陆冰说,各区、街道现有违建性质的保洁员公寓,都要在6月底前拆除,南京将根据房租水平,给予保洁员住房补贴,确保队伍稳定。
“应罚尽罚”得先“应划尽划”
有了经费保障,还需要一整套明确有效的机制来运转。
比如说停车,如今从市中心到小区全面告急。对违停的处罚是100元记3分,这对部分违停的私家车者来说,有的可能并不在乎,有的确属无奈:要办事,实在没地方停。
为此,南京整治乱停车提出三句口号:“应划(车位)尽划”、“应罚尽罚”、“应拖尽拖”,在处罚违停之前先尽可能挖潜提供车位。5月20日前,各区要全部完成所有街巷道路停车泊位划线,全市所有适合的闲置工地设置成临时停车场。在此前提下从严处罚乱停乱放,对重点区域、妨碍交通秩序的违停车辆要及时清拖,招标引进社会车辆公司帮助清拖。
城管借力市场,效率高而责任清,这一办法也适用于保洁、绿化等市政设施管养,但前提是城市要制定好管养的标准和细则。昨日讲评会宣布,从5月10日起全市范围内拆除建筑物顶部镂空标识,集中清理不符合要求的店招、店牌、广告。但这个“要求”是什么,要在规划上予以明确。
问需于民还要长效治理
为了问需于民,5月1日至2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到新街口街道驻点调研,两天内走遍了2.6平方公里56条街巷,开了5场座谈会,了解到停车乱、违章搭建、危旧房城中村是老城区三大城管顽症,其中停车难、停车乱百姓反映最强烈。为此,杨卫泽建议出台堵疏结合、建管并重的停车政策,在夜间不影响交通时,慢车道划出临时泊位,错时停车,专人管理。
南京把百日环境大扫除比喻为一场“人民战争”。一个月来,媒体、市民广泛参与,举报脏乱差问题,纪检部门开动问责机制,城市环境马上旧貌换新颜。昨日讲评会要求,干部要下基层调研,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城管症结在哪,要依靠和发动驻区单位、社区居民,明确每条道路、每条河流、每幢楼宇的环境大扫除责任,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但要使城管长效化,还需监督常态化、专业化。譬如“门前三包”、属地管理,法规早有明文规定,却一直落实不力。在此前提下,就需要政府督察部门、群众代表以及交巡警、派出所、城管、社区等部门整合起来,建立全覆盖、专业化的监督力量。市环境综合指挥部群众监督员发言称,一个月来他们明察暗访,发了197份环境治理建议书,148件立即得到整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