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铸就四横三纵格局 南水北调实现水资源补偿分配

更新时间:2015-01-15 09:28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作者: 阅读:2264 网友评论0

1月13日,来自北京大宁调蓄水库的公开消息称,自2014年12月27日江水北调通水以来,截至1月12日上午8点,半个月的时间,江水北调进京水量已达到1744万立方米,这相当于8个昆明湖的水量。这些水主要流入郭公庄等全市的6个水厂。目前,北京城区的大部分市民都喝上了长江水。

江水进京水库运行平稳

1月12日一早,大宁调蓄水库虽然水面已有部分结冰,但丝毫不影响成群的野鸭在水面上闲适游动。据大宁调蓄水库管理所副所长胡晓斌介绍,自江水进京半月以来,大宁调蓄水库加大了管理力度,整体运行平稳。

位于卢沟桥南侧的江水北调大宁调压池,是江水北调中线江水进京后第一个见到水面的地方,直径81米的圆形调压池水面上泛着来水引起的细小水花。工作人员介绍,在1744万立方米来水中,进入大宁调蓄水库的水量为293万立方米,其余水量进入城市水厂,主要包括郭公庄水厂、三厂、九厂、田村水厂、门城水厂和长辛店水厂。

在调压池下游,均匀持续的流水声通过5孔闸门流出。据介绍,江水进入大宁调压池调压后,1、2孔闸门的来水穿永定河,沿西四环北上团城湖;3、4孔闸门的来水向东进入南干渠郭公庄水厂和五环沿线的其他水厂;5孔闸门的水流向大宁调蓄水库。

沿着1276公里漫漫长渠,长江水将一路北上奔流进京。进入北京城区后的第一站就在大宁调压池。随着江水进京,调压池旁闲置了20多年的大宁水库,此次变身大宁调蓄水库,继续肩负永定河泄洪功能的同时,还担负起江水“多时蓄水、少时供水”的重任。京城供水格局再添一调蓄水库。

“大宁调蓄水库的作用主要是当下游受水部门出现故障或突然减少需水量时,将上游多余来水退至水库,蓄水量能维持北京城区半个月的用水量。”日前,大宁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大宁调蓄水库库容为1114万立方米,水位高程49米,较江水来之前的48米上升了1米。

各地将优先使用南水

与此同时,根据《关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主体工程运行初期供水价格政策的通知》,中线分为六个区段,同一区段内各口门执行同一价格,供水价格从每立方米0.18元至2.33元不等。其中北京段价格为2.33元/吨,此价格略高于地下水源供水成本。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供水工程,还是一项生态工程。”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指出,中线工程通水后,通过水源置换,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因此,要严格执行受水区地下水压采规划,优先用好南水北调水。“若不严格执行地下水压采,出于成本和效益考虑,可能会出现一方面是南水北调水用不完,另一方面是地下水继续超采的情况,造成受水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王浩表示。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介绍,南水进京后,要做好“喝、存、补”工作,“喝”就是优先使用南水北调来水;“存”就是将来水存入密云水库等已建水利工程设施;“补”就是向运行中的地下水水源地补充。

华北地下水超采成为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近年来,在北京每年36亿立方米用水量中,地下水供水占到了21亿立方米。市民喝的每3杯水中,就有2杯来自地下水。全市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从1999年的12米降到了2013年的24.5米,地下水累计超采65亿立方米,导致地面沉降加剧。而根据《河北省水资源评价》结果,河北全省每年水资源缺口50亿立方米左右,如果考虑到生态用水,年缺水量达到100多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为河北省提供34.9亿立方米的外来水源。

南水进京以后,将缓解地下水的压力。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按照“总量控制,蓄水保水、涵养地下水”的地下水管控原则,一手抓“管理”,严格地下水取水;一手抓“保护”,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控,真正让地下水“休养生息”。

不但如此,“长江水进京之后,首先要满足居民生活使用,如果还有富余,会部分回补地下水。”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在这个过程中,密云水库将发挥重要的调剂作用。

据介绍,南水北调除了市内的配套工程,还有一个反向输水工程,即从团城湖调节池一路北上,通过京密引水渠的九级泵站,提升到密云水库中。需要回补地下水时,九级泵站中的李家史山闸将开闸放水,经小中河输水至东水西调汇合口,沿东水西调反向输水至东牤牛河,经牤牛河、怀河,最终入潮白河牛栏山橡胶坝上游水源地,全长15公里,在河道内通过下渗回补地下。

“不能只算经济账”

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从规划到建设,围绕着这一国家工程的讨论、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的正式通水,这一历时60多年的水利工程再次受到广泛热议。

其中,有赞誉者,亦不乏质疑者。诚如,造价高昂、调水成本过高、污染隐忧、受水区不愿用水等不一而足。近日,就此接受权威媒体采访中,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认为,当下的很多观点仅仅是战术层面的争论,理性地看待和评价南水北调工程,需要从战略层次重新认识这一国家工程的深远意义。南水北调工程向北方调水建立在保障汉江中下游用水基础之上,同时亦有缓解受水区生态危机之功能,更长远的意义在于构建“四横三纵”的全国水网格局。

“每个地区水资源用量都有一个基本负荷,这一部分主要是依靠当地自身水资源解决,我们称之为水资源承载能力。当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爬坡阶段,用水高峰来临时,调水工程就成为供水的保障。”许新宜认为,当下很多人包括部分业内人士对于南水北调的长远意义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如果我们仅仅把南水北调作为一项简单的供水工程,把每年调多少水作为工程目标,很多问题都解释不了。”许新宜说。

从区域资源现实观察,对于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的建设,许新宜认为,这是由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的,同时,也是构建中国“四横三纵”国家水网的必然。

一方面是水情,如果以长江干流为界线,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国土面积占全国36%,水资源量比重却达到81%,与之相比,北方国土面积比重为64%,水资源量仅占19%。

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带,黄淮海流域已成为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46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其中京津两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

另一方面是区域现实,黄淮海流域总人口4.4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5%,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35%,人口密度、城市布局均处于全国前列。华北平原还是中国三大粮食主产区之一。

而从更长远的视野分析,众多专家表示,南水北调不能仅仅定义为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基础性工程,更是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骨干性工程,它将丰水的长江流域与缺水的黄淮海流域实现联通互补,组成一个大水网,将全国三分之一的水资源纳入了联合配置范畴,形成“四横三纵”总体格局。

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南水北调来水与北方水资源可以实现相互补偿。这种补偿分配,可将南水北调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农村单元和黄河的辐射供水区域,从而实现黄淮海流域更大范围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铸就四横三纵格局 南水北调实现水资源补偿分配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