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谈之后,怎么加强整改?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的当下,仍有少数行业、企业的环境意识、治污设施和应急举措不到位,成为环保“差学生”。
环境治理的特点决定了短板效应的显著性,一家企业的肆意排污,很有可能会抵消多家企业的治污成果。这同样折射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组织领导、监督检查、指导督促等方面也有所欠缺,没有尽到各自的责任。
针对约谈开展强力整改,就是要重点给“差学生”开小灶,补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短板。整改突出问题是当务之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强化督查中发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指明了差学生具体差在哪,当地应以此为纲,挂牌督办,按图索骥,把这些企业和问题作为突破口,认真抓好整改工作。同时,也要举一反三,利用大气污染物源解析和环境监测等技术手段,找准污染来源,对症下药。
当然,谁也不想一直当环保差学生。随着环境治理攻坚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生态环保工作,也愿意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落实环保要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不知道怎么改、怎么做才算达标,不知道哪种设备合格。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沟通,给出科学明确的指导方案。所以,当地政府要转变“猫和老鼠”式的思维,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官方渠道、第三方治理等途径,想方设法为企业传道释疑解惑,让想学好的学生通过扎实的努力成为环保优等生。
例如,江苏常熟、浙江绍兴等地创新第三方环境监管模式,邀请具备环保专业资质的单位作为第三方参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核查。第三方坚持全面、真实、客观的标准,仔细核查企业目前的环境管理状况和水平,并给出可操作性高、针对性强的整改方案和建议。当地企业对第三方给予了大力支持配合,对核查出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抓紧落实整改。这种手段既缓解了执法部门人力不足的压力,又给企业提供了专业技术服务指导,达到了双赢效果。
只有认识到位才能主动作为
◆孙贵东
5月3日,生态环境部就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约谈了山西省晋城、河北省邯郸和山西省阳泉3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其中有一个地方是第二次被约谈。笔者认为,避免约谈“二进宫”的关键是被约谈后要强化危机感、紧迫感和问题意识,始终保持治污的决心、压力、力度不减。为此,建议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克服以下几种思想。
一是避免“三分钟热度”。治理污染“三分钟热度”是导致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缓慢、得不到根本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及部门对各类督察、检查的思想认识没有真正到位,虽然短时间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制定了整改方案措施,但在落实过程中却大打折扣。生态环境问题靠一时头脑发热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抓铁有痕,增强工作定力,树立连续作战、打持久战的思想。
二是强化“问题不解决早晚还是问题”的危机意识。问题就是差距,也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督察、检查中要充分认清自身问题的严重性,强化抓生态环保工作的危机感和压力。要克服侥幸心理,做到警钟长鸣,通过约谈指出的问题全面系统深入地排查、梳理本地区生态环保方面存在的其他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措施,蹄疾步稳抓好落实。
三是要扭转被动应付的工作局面。当前,有的地方抓生态环保工作带有极强的惰性,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作为,各项工作筹划在前、落实在前,牢牢把握生态环保工作的主动权。
实施三个并重压实各方责任
◆周长军
因生态环保工作滞后被约谈,既给当地打造的城市品牌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城市建设所需的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各项工作带来负面效应,可谓得不偿失。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是巩固当前大气污染治理成果,确保污染不反弹,空气质量切实改善。因此,被约谈城市应引起高度重视,按照约谈要求,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为避免被约谈或二次约谈,笔者认为,大气污染治理应做到三个并重。
一是将落实环境政策措施与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并重。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已经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坚决落实环境政策治理措施,从源头控制大气污染物产生。同时,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直接检查的工作程序,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对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设施擅自停运等行为,要用足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公安等配套办法,不断提高环境执法的震慑力。
二是将明确部门任务分工与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并重。大气污染防治涉及住建、公安、生态环境、城管、交通等多部门,且有的部门之间职责有交叉,如餐饮油烟污染,城管和生态环境部门都有管理职能。因此,在制定政府环境保护年度目标过程中,要明确各环境管理部门职责分工,做好任务分解、落实,消除部门管理之间存在的脱节与“三不管地区”。要形成环境联合执法机制,组织开展环境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
三是将激励措施与责任追究并重。不断完善环保考核机制,把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对环境政策落实不到位、环境问题整改不到位、污染治理不尽职履职的,予以“一票否决”,取消年度评先创优资格。对切实完成环境保护目标、大气治理任务的部门和干部,在评先创优、提拔任用上,要优先考虑,让想干事的有舞台,让有能力的有更大作为。
化压力为动力抓住问题不放
◆刘银祥
生态环境部5月3日就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约谈了山西省晋城、河北省邯郸和山西省阳泉3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做好下一步整改工作,笔者认为,3市可借鉴北京市大兴区大气污染治理经验,扎扎实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改善空气质量,避免被二次约谈。
大兴区是北京南大门,受地理条件影响风速减缓,污染物易聚难散,又扼守交通要道,进京和过往车辆多,“散乱污”企业多,治理难度在北京市首屈一指。2017年4月1日,大兴区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区长刚上任3个月,就被原环境保护部约谈。大兴区顶住压力,全力以赴打好大气治理攻坚战,PM2.5年均浓度61微克/立方米,圆满完成年均浓度6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任务。
总结大兴区治污经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知耻而后勇。大兴区政府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个区级环境保护督查办公室,上级没来查,自己先一查到底。同时,根治“猫捉老鼠”现象。20多年前,大兴区各村镇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工业大院,这些大院近年来经多次转包,成为“散乱污”企业聚居地。大兴区政府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推进“六必清”,清理“散乱污”企业。到2017年底,大兴已基本实现六环以北工业大院清零,2018年将基本完成全区工业大院清零目标。
细颗粒物治理,一微克一微克地抠。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大兴区政府自我加压,把要求进一步提高。采取超常规措施,彻底限煤,率先控车,强力降尘。大兴区一名镇长说,过去是专业人员治大气,群众负责骂天气。现在,镇里每天盯着PM2.5浓度,增加1微克,就赶紧查原因、想办法。同时,在群众的监督配合下,2017年大兴区办理环境领域违法案件462起,有效发挥了环境执法利剑作用。
创新执法模式。过去,对外地过境大兴区的超标排放车辆,生态环境部门没法当场处罚,按程序经过现场取证、立案、审批等,一套流程下来耗时3个月之久,实际执法效果常常落空。现在,生态环境工作人员检测发现排放超标,当即填写《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现场监督抽测记录》,交给交警进行现场处罚。这种模式打破了执法“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尴尬局面,创新了“环保取证,公安处罚”的执法模式。
建立执法力量下沉的新机制。大兴区实施区生态环境、城管、交管等部门执法人员进驻镇或街道办公的机制,听从镇街政府统一指挥。“镇街吹哨,部门报到”这一机制,在大兴治污中发挥了威力,改变了镇街过去“管不了”的被动局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