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进水指标数据造假为哪般?环保工程不能只要“面子”不顾“里子”

更新时间:2024-05-29 11:01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 刘秀凤 阅读:723 网友评论0

谷腾环保网讯整治工作推进不力,弄虚作假的花招却层出不穷。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日前发布典型案例,关注地方污水处理问题。其中,湖南省怀化市有关部门从2021年开始指使全城污水处理厂编造进水生化需氧量数据,上报数据比实际的虚增50%左右,“弄虚作假性质恶劣”。

进水生化需氧量是衡量生活污水收集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越高,对应的污水收集率越高。怀化城区污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和雨污分流相对落后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为了完成污水收集率的考核目标,当地相关部门就在进水数据上动起了脑筋。这暴露出很多地方的通病: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仍有不足,由于管网缺失、雨污混流、管网错接等原因,导致进水水质不达标,污水处理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清水进清水出”。

污水处理厂在建设之初,对于处理规模、进水水质均有明确的要求。一般市政污水处理厂多采用活性污泥法,依靠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生化反应来处理污水,这些微生物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进水水质超标或者水质太“清”都会影响微生物生存,进而对设施稳定运行造成影响。如果水质太“清”,就会导致微生物营养不足,无法保持比较好的活性,最终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低下。为了避免这一问题,一些污水处理厂不得不额外投加碳源来保持污泥活性,因此又增加了不少成本。此次通报的典型案例中,上海、湖北、云南等地一些污水处理厂长期面临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过低的问题。此前的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中,也曾在多地发现类似问题。

“清水进清水出”的症结,在于管网。目前,管网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污水治理的关键所在和薄弱环节,错接混接、破损渗漏、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对此,地方政府部门心知肚明,一些地方也出台修复、建设规划,但工程进度参差不齐。究其原因,就是没钱。而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更应该统筹规划,把钱花在刀刃上,力争治污效果最大化。但笔者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虽然花钱不少,但没有获得对应的环境效益。

比如,由于管网不到位,还有一些地方的污水处理厂进水量不够,长期低负荷运行。但是为了保证运行方的利益,一般在签订合同时都规定,要按照保底水量进行结算。也就是说,政府在为污水处理厂的“空转”买单。

再比如,2022年云南省生态环保督察发现,当年1月至11月,施甸县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为31.50毫克/升,2021年9月平均浓度仅为18.97毫克/升,远低于一级A标(50毫克/升)的排放标准。可就在长期处理“清水”的情况下,施甸县还投资5000余万元对污水处理厂完成了提标改造。这样的改造除了应付检查、彰显政绩,意义何在?

与埋在地下的管网相比,建在地面上的污水处理厂更为显眼,更容易成为“政绩”。但如果说污水处理厂是心脏,管网就是血管。试想,没有了血管的支撑,心脏如何工作?环保工程不是“面子工程”,只有真正发挥作用,才能有效改善环境质量。管网问题多是历史欠账,要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一拖再拖。

对于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应当建立更加严格、科学的评估和论证机制,在选址、建设规模、工艺选择、管网配套方面要统筹考虑。地方要集中力量摸清城镇污水管网设施底数,建立问题清单,明确解决机制。同时,加强对污水管网覆盖率、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率等方面的考核,让地方政府不仅关注地上的污水处理厂,也要关注地下的管网,让环境治理设施切实发挥作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进水指标数据造假为哪般?环保工程不能只要“面子”不…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