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治理迫在眉睫
感受:农村垃圾问题严重
本人生于农村,在乡村长大,20多年前,家乡是一派炊烟袅袅、田野绿洲、鱼虾成群的景象。
而如今,虽然农村经济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农民的房前屋后、田边路旁、沟港滩头都扔着垃圾;各种污水也得不到处理,任其横流。邻村的一片小树林更是垃圾成灾:各种颜色的塑料制品、玻璃、陶瓷碎片等建筑垃圾随处可见,偶尔还有几只鸡在上面觅食,与以前的幽静、干净判若两样。
一些当地村民说,他们虽有垃圾处理意识,但不知如何操作,只好按传统办法,先把垃圾堆在院外,或者直接扔到池塘或小溪边,等到天气晴朗的时候,再堆到一起烧掉。焚烧的时候,村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塑料制品焚烧时的气味,让人觉得无处可逃。
村民们虽有怨言,却无能为力,任由垃圾问题像一个“毒瘤”一样扎根生长,日渐严重,看了着实让人焦急心痛。
调查:了解情况令人担忧
本人关注农村垃圾问题已经多年,今年春节前后特地委托同事借走亲访友的机会,在所到之处就此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垃圾问题在农村非常普遍。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在其辖内的城关镇周家庄,不少农家院子背后都堆放着生活垃圾,有的垃圾正在焚烧。由于方便快捷、成本较低,未经任何处理就焚烧、填埋,是村民处理垃圾的主要手段。村子北面的田地里,堆弃着大量耕种所需的塑料薄膜、已压碎的玉米秆等农业垃圾;还有一部分玉米秆则被铺在马路中央,任由来往车辆碾压自然风化。
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洽湾镇前江村,虽然自2014年7月份开始,政府给村子投放了12个绿色垃圾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只能将垃圾堆放在门口的现象,但穿村而过的小渠内依然遍布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村口的池塘边也堆满了腐烂的当地特产蜜桔,远远地便能闻到臭味。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乡付湾村里有个天然形成的大坑,那里也因此成了村民们的垃圾场,大家把自家的垃圾都倒在这里,一到夏天,这里蚊虫孳生,气味熏人,离垃圾堆最近的村民家苦不堪言,大概三四个月或者半年,村里才会找人清理一次。
河北名城承德市的农村也在深受垃圾围村困扰。如承德虎沟乡刘家店村的公路边,每间隔500米左右就有个垃圾堆放处,食品包装袋、柴火灰、果皮、玻璃瓶等生活垃圾散落一地,车辆一过,塑料袋、灰土随风飞扬。虽然村里一年出2万元左右雇了3个人定期打扫公路,运走垃圾,但因为没人监管、督促,基本每半个月到1个月才清运一次。
现状:处理不当二次污染
垃圾分类是个难题,在农村就更谈不上。农民通常采用粗放式的处理方法:就地掩埋或者集中焚烧,二者都不可避免地会给村民带来很多危害。比如,农村有毒有害垃圾较多,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河水里,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垃圾长时间堆放,经雨水浸泡后,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会污染水源和土壤;垃圾露天堆放极易孳生蚊虫、招来老鼠,成为疾病传染源;农民焚烧垃圾时释放出的强致癌物二公式英不仅污染空气,更对农民健康不利。
同样令人忧心的是,部分基层政府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垃圾围村问题的严重性,也积极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由于处理方式多有不当,反而增加了二次污染的机会。
比如有些基层政府在公路两边建了一些垃圾池,鼓励村民们将垃圾集中放入池内。但垃圾池建了,却无人管理或者疏于管理,导致无法做到及时清运垃圾,造成公路两侧沿线垃圾遍布,不仅影响村容村貌和乡村整体环境,而且成为更大的污染源。
此外,在部分地方,政府投入几千万设立了小焚烧炉,但因设备及技术水平有限、垃圾燃烧前未经分类、垃圾焚烧过程中未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有效处理等原因,导致了乡村大范围的空气污染。
全国:六成垃圾未作处理
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仅有21.8万个,占37%;有14个省不到30%,有少数省甚至不到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介绍,我国农村有6.5亿常住人口,年产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有0.7亿吨未作任何处理,占总量的63.6%。可见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迫在眉睫。
建议:建立机制长效管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14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的目标。
可见,中央政府对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是关注的,对农民生活和健康问题也是重视的。而要完成这一目标,科学、合理地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是重中之重。
在此,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垃圾治理问题,尽快出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标准,科学建设相对集中的垃圾处理设施,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资金投入机制,并设专人进行长效管理。我想,只要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理念、有专人管理,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并不难。(人民日报)
链接:“垃圾围村”问题日益突出
现在的农村,很多地方面临垃圾围村,农民们盼望改善环境,盼望有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治理农村垃圾也是环境保护所需。农村的垃圾一般都堆在村头、路边或者河边,严重破坏环境,一到雨季,垃圾就要流进江河。垃圾不治,何谈环保?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介绍,我国农村有6.5亿常住人口,年产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有0.7亿吨未作任何处理。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初步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仅有21.8万个,只占37%;有14个省不到30%,有少数省甚至不到10%。可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任重道远。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刘晶昊介绍,我国垃圾处理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步入正轨,到2010年以前,垃圾处理都是以城市为主,从2010年开始至今,县一级垃圾处理设施开始多起来。
随着广大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总量和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塑料包装、塑料袋大量涌入农村,这些“白色垃圾”难以自然消纳,在村庄里随处可见,成为破坏村容村貌的罪魁祸首。如果这些垃圾处理不当,特别是露天焚烧,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极大污染。
农村垃圾治理迫在眉睫,但还面临很多问题。王宁介绍,地方政府对农村垃圾治理重视不够,领导机构设置、制度建设、责任分工等相关工作比较滞后。同时,治理方法简单粗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没有普遍推行,设施设备严重不足,70%以上的处理方法比较简陋,处理过程存在二次污染。而且多数地方缺乏稳定的村庄保洁队伍,没有将治理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建设和运行费用的缺口大。此外,群众公共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较为淡漠,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不够高。(经济日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